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大数据时代【CDA干货】Excel 辅助 K-Means 聚类实操手册
【CDA干货】Excel 辅助 K-Means 聚类实操手册
2025-10-29
收藏

这个问题切中了 Excel 用户的常见困惑 —— 将 “数据可视化工具” 与 “数据挖掘算法” 的功能边界混淆。核心结论是:Excel 透视图本身无法直接执行聚类分析,它是 “数据汇总与可视化工具”,而聚类分析是需要算法支撑的 “数据挖掘任务”;但 Excel 可通过 “数据透视表预处理数据 + 函数计算辅助 + 透视图可视化结果” 的组合方式,间接参与聚类分析流程,适用于简单场景的初步探索。

# Excel 透视图能做聚类分析吗?—— 功能边界与实操方案

在数据分析实践中,许多 Excel 用户会困惑:“能否用透视图直接做聚类分析?”—— 毕竟透视图擅长汇总多维数据、展示数据分布,而聚类分析的核心是 “将相似数据归为一类”,二者看似都与 “数据分组” 相关。但实际上,透视图与聚类分析分属 “可视化工具” 与 “算法任务” 两个范畴,功能边界清晰。

本文将从 “透视图的核心能力”“聚类分析的技术要求” 切入,明确二者的关系,再详解 Excel 如何通过 “组合功能” 辅助聚类分析,最后对比专业工具,帮助用户判断场景适配性,形成完整的聚类分析工具选择逻辑。

一、核心认知:透视图与聚类分析的功能边界

要明确 “透视图能否做聚类”,需先拆解二者的核心定位、能力与技术要求 —— 差异的本质是 “可视化呈现” 与 “算法计算” 的区别。

1. Excel 透视图:数据汇总与可视化工具

透视图的核心价值是 “基于数据透视表,将汇总后的多维数据以图表形式直观展示”,本质是 “数据呈现工具”,而非 “数据分析算法工具”。其核心能力包括:

  • 数据汇总:按 “行 / 列 / 值 / 筛选” 维度聚合数据(如按 “区域”“产品类别” 汇总销售额);

  • 可视化呈现:将聚合后的数据以柱状图折线图热力图等形式展示,凸显 “分组差异” 或 “趋势变化”;

  • 交互探索:支持 “钻取”(从 “全国” 钻取到 “省份”)、“筛选”(仅看某类产品),辅助用户快速定位数据特征

透视图的 “分组” 是人工定义的明确维度(如按 “年龄组”“区域” 分组),分组规则由用户提前设定,属于 “已知分组的可视化”;而聚类分析的 “分组” 是算法自动挖掘的隐性规律(如用户行为相似性分组),分组规则未知,属于 “未知分组的挖掘”—— 这是二者的核心区别。

2. 聚类分析:需算法支撑的数据挖掘任务

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是无监督学习的核心任务,核心目标是 “基于数据的相似性,自动将样本划分为若干个‘簇’(Cluster)”,同一簇内样本相似度高,不同簇间相似度低。其完成需满足三个核心技术要求:

  • 步骤 1:数据预处理:标准化 / 归一化数据(消除量纲影响,如 “收入(万元)” 与 “消费次数(次)” 的量纲统一)、处理缺失值 / 异常值

  • 步骤 2:相似性度量:计算样本间的距离(如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或相似度(如余弦相似度),量化样本关联程度;

  • 步骤 3:聚类算法执行:通过迭代计算实现簇划分,常见算法包括 K-Means(基于中心的聚类)、层次聚类(基于树状结构的聚类)、DBSCAN(基于密度的聚类)等;

  • 步骤 4:结果验证:通过轮廓系数、Calinski-Harabasz 指数等指标评估聚类效果,调整算法参数(如 K-Means 的簇数 K)。

这些步骤均需 “算法逻辑支撑” 与 “复杂计算能力”,而 Excel 透视图既无内置聚类算法,也无法完成 “距离计算”“迭代优化” 等核心任务 —— 这是它不能直接做聚类分析的根本原因。

二、Excel 的折中方案:透视图辅助聚类分析流程

尽管透视图无法直接执行聚类分析,但 Excel 可通过 “数据透视表 + 函数 + 透视图” 的组合,参与聚类分析的 “数据预处理” 与 “结果可视化” 环节,形成 “辅助性解决方案”,适用于样本量小(<1000 条)、维度少(<5 个)、需求简单的初步聚类探索

完整流程分为 “4 步”,以 “某电商用户消费数据(含用户 ID、消费金额、消费次数、浏览时长)” 为例,目标是通过 K-Means 初步聚类,将用户分为 “高价值、中价值、低价值” 三类。

步骤 1:数据预处理(数据透视表 + 函数)

聚类分析对数据质量要求高,需先通过 Excel 完成 “数据清洗 + 标准化”,消除量纲与异常值影响。

  • 1.1 数据汇总与清洗

    • 用 “数据透视表” 汇总用户级数据:将 “用户 ID” 拖到 “行”,“消费金额、消费次数、浏览时长” 拖到 “值”(汇总方式选 “求和”),得到 “每个用户的三维特征数据”;

    • 处理异常值:通过 “数据透视表筛选” 删除 “消费金额>10 万元”(异常高值)或 “消费次数 = 0”(无效用户)的样本。

  • 1.2 数据标准

    不同特征量纲不同(如消费金额 “万元”、消费次数 “次”),需标准化为 “均值 0、方差 1” 的统一尺度,用 Excel 函数实现:

    • 计算各特征的均值:=AVERAGE(B:B)(B 列为消费金额);

    • 计算各特征标准差=STDEV.S(B:B)

    • 标准化公式:=(B2-均值)/标准差(B2 为某用户消费金额),复制公式得到所有用户的标准化特征数据。

步骤 2:聚类算法执行(手动计算 / 插件辅助)

Excel 无内置聚类算法,需通过 “手动简化计算” 或 “安装插件” 实现,适合简单场景的 K-Means 聚类

  • 2.1 手动简化 K-Means(适合簇数 K=2/3,样本量<100)

    核心逻辑是 “手动选择初始中心→计算距离→重新分组→迭代优化”,以 K=3(高 / 中 / 低价值用户)为例:

  1. 手动选择 3 个初始聚类中心:从标准化数据中随机选 3 个用户作为初始中心(如用户 A、B、C,对应 3 个簇的中心);

  2. 计算样本到中心的欧氏距离:用公式=SQRT((C2-$H$2)^2 + (D2-$I$2)^2 + (E2-$J$2)^2)(C2-E2 为用户标准化特征,H2-J2 为初始中心特征),得到每个用户到 3 个中心的距离;

  3. 分配簇标签:用=MIN(F2:H2)找到最小距离,判断用户所属簇(如距离中心 1 最近则为簇 1);

  4. 迭代更新中心:用 “数据透视表” 按簇标签分组,计算每个簇的特征均值(新中心),重复步骤 2-3,直到中心变化小于阈值(如 0.1),停止迭代。

  • 2.2 插件辅助(适合样本量<1000,推荐 “Excel Solver” 或 “Analyse-it”)

    • Excel Solver:通过 “规划求解” 功能实现 K-Means 的 “簇内距离最小化” 目标,需手动设置目标函数(如簇内所有样本到中心的距离平方和最小);

    • Analyse-it 插件:第三方统计插件,内置 K-Means、层次聚类算法,安装后点击 “分析→聚类”,选择特征列与簇数 K,自动输出聚类结果(簇标签、中心坐标)。

步骤 3:聚类结果可视化(透视图核心作用)

聚类完成后,需通过透视图直观展示 “不同簇的特征差异”,这是 Excel 透视图的核心价值所在。

  • 操作步骤
  1. 合并数据:将 “簇标签”(如 “高价值”“中价值”“低价值”)与原始用户特征数据合并,新增 “簇标签” 列;

  2. 创建数据透视表:将 “簇标签” 拖到 “行”,“消费金额、消费次数、浏览时长” 拖到 “值”(汇总方式选 “均值”);

  3. 插入透视图:基于数据透视表,插入 “簇状柱状图”,X 轴为簇标签,Y 轴为各特征均值,设置 “次要坐标轴”(若特征量纲差异大);

  • 效果解读

    透视图可清晰展示:“高价值用户” 的消费金额均值(5 万元)、消费次数(20 次)、浏览时长(100 分钟)均显著高于 “中 / 低价值用户”,聚类结果符合业务认知。

步骤 4:结果验证(函数计算评估指标)

通过 Excel 函数计算简单评估指标,判断聚类效果:

  • 簇内方差之和:用 “数据透视表” 按簇分组,计算每个簇的特征方差,求和得到 “簇内方差之和”(越小说明簇内样本越集中);

  • 轮廓系数(简化版):计算 “样本到本簇其他样本的平均距离” 与 “到最近异簇样本的平均距离”,用=(异簇距离-本簇距离)/MAX(本簇距离,异簇距离),均值越接近 1,聚类效果越好。

三、Excel 辅助聚类的局限性与专业工具对比

Excel 的 “透视图 + 函数” 方案仅适用于简单聚类探索,面对复杂场景(大样本、多维度、复杂算法)时,局限性显著,需与专业工具对比选择。

1. Excel 辅助聚类的核心局限性

  • 算法单一,功能薄弱:仅能实现简单 K-Means,无法支持层次聚类、DBSCAN 等复杂算法,对非球形簇(如环形分布数据)聚类效果差;

  • 计算效率低,易出错:手动计算迭代步骤繁琐,样本量>1000 时卡顿严重,且易因公式输入错误导致结果偏差

  • 缺乏自动化流程:需手动完成 “预处理→计算→可视化” 全流程,无自动优化参数、生成报告功能;

  • 可视化能力有限:透视图仅支持基础图表,无法绘制 “聚类散点图(多维特征降维展示)”“树状图(层次聚类结果)” 等专业可视化。

2. 专业工具对比:不同场景的工具选择

工具类型 代表工具 核心优势 劣势 适用场景
轻量统计工具 SPSS、JMP 操作简单,内置多种聚类算法;自动化流程;支持专业可视化 大样本(>10 万条)处理效率低 业务分析师;样本量<10 万;需快速出结果
编程工具 Python(Scikit-learn)、R 算法丰富(K-Means、DBSCAN 等);支持大样本与自定义算法;可结合 Matplotlib/Seaborn 可视化 需编程基础;开发周期长 数据分析师 / 算法工程师;大样本、复杂场景
大数据工具 Spark MLlib 支持分布式计算;处理千万级以上大样本 技术门槛高;需搭建大数据环境 大数据团队;超大规模数据集
Excel(辅助) 透视图 + 函数 + 插件 无额外安装成本;适合 Excel 熟练用户快速探索 功能弱、效率低、易出错 样本量<1000;简单 K-Means 聚类探索

四、场景化决策:什么时候用 Excel 辅助聚类

尽管 Excel 不是聚类分析的最优选择,但在以下场景中,“透视图 + 函数” 的组合方案仍有其价值:

1. 场景 1:聚类分析入门学习与逻辑验证

对于初学者,手动用 Excel 完成 K-Means 聚类,能直观理解 “距离计算→迭代更新→簇划分” 的核心逻辑,比直接用黑箱工具(如 SPSS)更易掌握聚类原理 —— 透视图则可帮助可视化聚类结果,强化对 “簇差异” 的认知。

2. 场景 2:小样本、简单维度的初步探索

当数据满足 “样本量<1000、特征维度<5、目标是初步分组(如 2-3 个簇)” 时,Excel 可快速完成探索。例如:

  • 某门店的 100 个会员数据(消费金额、消费次数),用 Excel 快速聚类为 “高频高消、低频低消、中间层” 三类,辅助制定会员营销策略;

  • 无需专业工具的学习成本,Excel 熟练用户可在 1-2 小时内完成全流程。

3. 场景 3:与 Excel 现有数据流程衔接

若日常工作已基于 Excel 搭建数据处理流程(如销售数据汇总、用户数据统计),需在现有流程中新增 “简单聚类” 环节时,用 Excel 辅助聚类可避免 “数据导出→导入专业工具” 的繁琐操作,透视图也能直接嵌入现有 Excel 报告。

五、总结:透视图的定位 —— 聚类分析的 “可视化辅助者”

回到核心问题:“Excel 透视图能做聚类分析吗?”—— 答案是 “不能直接做,但可辅助做”。透视图的本质是 “数据可视化工具”,聚类分析的核心是 “算法计算”,二者功能边界清晰,不可混淆。

Excel 在聚类分析中的价值,体现在 “数据预处理的便捷性” 与 “结果可视化的直观性”—— 数据透视表可快速汇总用户级特征,函数可完成标准化与简单距离计算,透视图可清晰展示簇间差异;但它无法替代专业工具的 “算法能力” 与 “计算效率”。

对于大多数实际业务场景(样本量>1000、需复杂算法、追求精准结果),建议优先选择 SPSS、Python(Scikit-learn)等专业工具;仅当 “小样本、简单探索、衔接现有 Excel 流程” 时,可考虑用 “透视图 + 函数” 的组合方案作为过渡。

最终,工具选择的核心逻辑是 “匹配场景需求”—— 聚类分析的目标是 “挖掘数据隐性分组规律”,而非 “局限于某一工具的功能”,选择最适合的工具,才能高效得到有价值的聚类结果。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Excel 辅助 K-Means 聚类实操手册?包含 “数据预处理公式、手动迭代计算步骤、透视图可视化设置” 的详细操作指南,附带示例数据与公式模板,方便你直接对照操作。

推荐学习书籍 《CDA一级教材》适合CDA一级考生备考,也适合业务及数据分析岗位的从业者提升自我。完整电子版已上线CDA网校,累计已有10万+在读~ !

免费加入阅读:https://edu.cda.cn/goods/show/3151?targetId=5147&preview=0

数据分析师资讯
更多

OK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