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大数据时代【CDA干货】评判两组数据与初始数据准确值的方法
【CDA干货】评判两组数据与初始数据准确值的方法
2025-08-01
收藏

评判两组数据与初始数据准确值的方法

在数据分析与研究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需要对通过不同方法、不同过程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评估,判断它们与初始设定的准确值(或真实值)之间的吻合程度。这种评判不仅能帮助我们筛选出更可靠的数据结果,还能为后续的决策、模型优化等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评判两组数据和初始一组数据的准确值。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初始数据准确值

初始数据准确值,也可称为真实值,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被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不受测量或计算过程影响的真实数据。它是评判其他数据准确性的基准,其获取方式多样,可能是通过高精度仪器测量、权威数据库收录、多次重复实验得到的平均值等。例如,在物理实验中,标准物质的已知含量可作为初始准确值;在医学检测中,经过金标准检测得到的结果可视为初始准确值。

(二)待评判的两组数据

待评判的两组数据通常是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计算模型、实验过程等获得的与初始数据准确值相关的数据。比如,在对某一地区的气温进行监测时,一组数据来自自动气象站,另一组数据来自人工观测,这两组数据都需要与该地区实际的气温准确值(可通过更精密的仪器长期监测获得)进行对比评判。

二、评判准确性的核心指标

要评判两组数据与初始准确值的吻合程度,需要借助一系列量化指标。常用的核心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误差类指标

  1. 绝对误差:指待评判数据与初始准确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计算公式为:绝对误差 =| 待评判数据 - 初始准确值 |。绝对误差越大,说明该数据与准确值的偏离程度越大。

  2. 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与初始准确值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 / 初始准确值)×100%。相对误差能更直观地反映误差在准确值中所占的比例,便于不同量级数据的误差对比。例如,对于初始准确值为 100 和 10000 的数据,若绝对误差均为 10,前者的相对误差为 10%,后者为 0.1%,显然后者的准确性更高。

  3. 均方误差(MSE):是各数据点绝对误差的平方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MSE=(1/n)×Σ(待评判数据 - 初始准确值)²,其中 n 为数据的数量。均方误差对较大的误差更为敏感,能很好地反映数据的整体偏离程度。

  4. 平均绝对误差(MAE):是各数据点绝对误差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MAE=(1/n)×Σ| 待评判数据 - 初始准确值 |。它能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平均误差水平,受极端值的影响相对较小。

(二)精度类指标

  1. 准确率:在分类问题中,准确率是指待评判数据中与初始准确值分类一致的数据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准确率 =(分类正确的数据数量 / 总数据数量)×100%。例如,在疾病诊断中,若某组诊断数据与金标准诊断结果(初始准确值)一致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 85%,则该组数据的准确率为 85%。

  2. 相关系数:用于衡量两组数据与初始准确值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指标,取值范围在 - 1 到 1 之间。相关系数越接近 1,说明待评判数据与初始准确值的线性相关性越强,吻合程度越高;越接近 - 1,说明线性相关性越弱;接近 0 则表示几乎没有线性相关。

三、评判步骤

(一)数据预处理

在进行评判之前,需要对初始准确值和两组待评判数据进行预处理,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一致性。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数据清洗:检查并处理数据中的缺失值异常值(可参考 COX 回归模型中异常值的诊断方法)。对于缺失值,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均值填充、中位数填充或删除等方法;对于异常值,需先判断其产生原因,若为数据错误则进行修正或删除,若为合理存在的值则保留。

  2. 数据对齐:确保三组数据(初始准确值、两组待评判数据)在样本数量、观测对象、时间或空间维度等方面保持一致,避免因数据不匹配导致评判结果失真。

(二)计算评判指标

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评判指标,分别计算两组待评判数据与初始准确值之间的各项指标。例如,对于连续型数据,可计算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相关系数;对于分类数据,则重点计算准确率

(三)结果分析与比较

  1. 单指标比较:将两组数据的各项评判指标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在同一指标下哪组数据表现更优。例如,若 A 组数据的均方误差为 5,B 组数据的均方误差为 8,则在均方误差指标下,A 组数据更接近初始准确值。

  2. 多指标综合评估:由于单一指标可能存在局限性,需要结合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判。可以采用加权评分法,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重,计算两组数据的综合得分,得分越高说明准确性越好。

(四)得出评判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明确哪组数据与初始准确值的吻合程度更高,同时总结两组数据在不同指标上的优势与不足,为后续的数据应用提供参考。

四、实例分析

以某化学实验为例,初始准确值为某溶液中溶质的浓度(10.0g/L),通过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得到两组数据:

  • 方法一检测数据:9.8g/L、10.1g/L、9.9g/L、10.2g/L、9.7g/L

  • 方法二检测数据:9.5g/L、10.5g/L、9.3g/L、10.7g/L、9.2g/L

(一)计算误差类指标

  1. 绝对误差(单位:g/L)
  • 方法一:0.2、0.1、0.1、0.2、0.3

  • 方法二:0.5、0.5、0.7、0.7、0.8

  1. 平均绝对误差
  • 方法一:(0.2+0.1+0.1+0.2+0.3)/5=0.18g/L

  • 方法二:(0.5+0.5+0.7+0.7+0.8)/5=0.64g/L

  1. 均方误差
  • 方法一:[(0.2)²+(0.1)²+(0.1)²+(0.2)²+(0.3)²]/5=0.034

  • 方法二:[(0.5)²+(0.5)²+(0.7)²+(0.7)²+(0.8)²]/5=0.434

(二)结果分析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方法一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误差均小于方法二,说明方法一检测的数据与初始准确值的偏离程度更小,准确性更高。

五、注意事项

  1. 初始准确值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若初始准确值本身存在误差,会直接影响对两组数据的评判结果。因此,在确定初始准确值时,应尽可能采用权威、高精度的获取方式。

  2. 评判指标的选择应结合研究目的和数据特点。不同的指标反映数据准确性的不同方面,需避免盲目选择。

  3. 对于存在极端值的数据,在计算误差类指标时,可考虑采用稳健的统计方法,如使用中位数绝对偏差替代平均绝对误差,以减少极端值对结果的影响。

  4. 评判结果仅反映数据在当前条件下与初始准确值的吻合程度,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场景综合考虑数据的适用性。

通过以上方法和步骤,我们可以科学、客观地评判两组数据与初始准确值的准确程度,为数据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有力支持。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遵循数据处理规范,合理选择评判指标,以确保评判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学习入口:https://edu.cda.cn/goods/show/3814?targetId=6587&preview=0

推荐学习书籍 《CDA一级教材》适合CDA一级考生备考,也适合业务及数据分析岗位的从业者提升自我。完整电子版已上线CDA网校,累计已有10万+在读~ 免费加入阅读:https://edu.cda.cn/goods/show/3151?targetId=5147&preview=0

数据分析师资讯
更多

OK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