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461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10330
一个机器可以根据照片来辨别鲜花的品种吗?在机器学习角度,这其实是一个分类问题,即机器根据不同品种鲜花的数据进行学习,使其可以对未标记的测试图片数据进行分类。这一小节,我们还是从scikit-learn出发,理解基本的分类原则,多动手实践。
Iris flower数据集是1936年由Sir Ronald Fisher引入的经典多维数据集,可以作为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的样本。该数据集包含Iris花的三个品种(Iris setosa, Iris virginica and Iris versicolor)各50个样本,每个样本还有4个特征参数(分别是萼片<sepals>的长宽和花瓣<petals>的长 宽,以厘米为单位),Fisher利用这个数据集开发了一个线性判别模型来辨别花朵的品种。基于Fisher的线性判别模型,该数据集成为了机器学习中各 种分类技术的典型实验案例。
现在我们要解决的分类问题是,当我们看到一个新的iris花朵,我们能否根据以上测量参数成功预测新iris花朵的品种。
我们利用给定标签的数据,设计一种规则进而应用到其他样本中做预测,这是基本的监督问题(分类问题)。
由于iris数据集样本量和维度都很小,所以可以方便进行可视化和操作。
scikit-learn自带有一些经典的数据集,比如用于分类的iris和digits数据集,还有用于回归分析的boston house prices数据集。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载入数据: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digits = datasets.load_digits()
该数据集是一种字典结构,数据存储在.data成员中,输出标签存储在.target成员中。
可以用下面的方式画出任意两个维度的散点图,这里以第一维sepal length和第二维数据sepal width为例: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irisFeatures = iris["data"] irisFeaturesName = iris["feature_names"] irisLabels = iris["target"] def scatter_plot(dim1, dim2): for t,marker,color in zip(xrange(3),">ox","rgb"): # zip()接受任意多个序列参数,返回一个元组tuple列表 # 用不同的标记和颜色画出每种品种iris花朵的前两维数据 # We plot each class on its own to get different colored markers plt.scatter(irisFeatures[irisLabels == t,dim1], irisFeatures[irisLabels == t,dim2],marker=marker,c=color) dim_meaning = {0:'setal length',1:'setal width',2:'petal length',3:'petal width'} plt.xlabel(dim_meaning.get(dim1)) plt.ylabel(dim_meaning.get(dim2)) plt.subplot(231) scatter_plot(0,1) plt.subplot(232) scatter_plot(0,2) plt.subplot(233) scatter_plot(0,3) plt.subplot(234) scatter_plot(1,2) plt.subplot(235) scatter_plot(1,3) plt.subplot(236) scatter_plot(2,3) plt.show()
效果如图: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区别这三种花朵,我们可以做一些假设。比如花瓣的长度(petal length)好像将Iris Setosa品种与其它两种花朵区分开来。我们可以以此来写一段小代码看看这个属性的边界是什么:
petalLength = irisFeatures[:,2] #select the third column,since the features is 150*4 isSetosa = (irisLabels == 0) #label 0 means iris Setosa maxSetosaPlength = petalLength[isSetosa].max() minNonSetosaPlength = petalLength[~isSetosa].min() print ('Maximum of setosa:{0} '.format(maxSetosaPlength)) print ('Minimum of others:{0} '.format(minNonSetosaPlength)) ''' 显示结果是: Maximum of setosa:1.9 Minimum of others:3.0 '''
我们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分类模型,如果花瓣长度小于2,就是Iris Setosa花朵,否则就是其他两种花朵。
这个模型的结构非常简单,是由数据的一个维度阈值来确定的。我们通过实验确定这个维度的最佳阈值。
以上的例子将Iris Setosa花朵和其他两种花朵很容易的分开了,然而我们不能立即确定Iris Virginica花朵和Iris Versicolor花朵的最佳阈值,我们甚至发现,我们无法根据某一维度的阈值将这两种类别很完美的分开。
我们先选出非Setosa的花朵。
irisFeatures = irisFeatures[~isSetosa] labels = irisLabels[~isSetosa] isVirginica = (labels == 2) #label 2 means iris virginica
这里我们非常依赖NumPy对于数组的操作,isSetosa是一个Boolean值数组,我们可以用它来选择出非Setosa的花朵。最后,我 们还构造了一个新的Boolean数组,isVirginica。接下来,我们对每一维度的特征写一个循环小程序,然后看一下哪一个阈值能得到更好的准确 率。
# search the threshold between virginica and versicolor irisFeatures = irisFeatures[~isSetosa] labels = irisLabels[~isSetosa] isVirginica = (labels == 2) #label 2 means iris virginica bestAccuracy = -1.0 for fi in xrange(irisFeatures.shape[1]): thresh = irisFeatures[:,fi].copy() thresh.sort() for t in thresh: pred = (irisFeatures[:,fi] > t) acc = (pred == isVirginica).mean() if acc > bestAccuracy: bestAccuracy = acc; bestFeatureIndex = fi; bestThreshold = t; print 'Best Accuracy:\t\t',bestAccuracy print 'Best Feature Index:\t',bestFeatureIndex print 'Best Threshold:\t\t',bestThreshold ''' 最终结果: Best Accuracy: 0.94 Best Feature Index: 3 Best Threshold: 1.6 '''
这里我们首先对每一维度进行排序,然后从该维度中取出任一值作为阈值的一个假设,再计算这个假设的Boolean序列和实际的标签Boolean 序列的一致情况,求平均,即得到了准确率。经过所有的循环,最终得到的阈值和所对应的维度。最后,我们得到了最佳模型针对第四维花瓣的宽度petal width,我们就可以得到这个决策边界decision boundary。
上面,我们得到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并且针对训练数据实现了94%的正确率,但这个模型参数可能过于优化了。
我们需要的是评估模型针对新数据的泛化能力,所以我们需要保留一部分数据,进行更加严格的评估,而不是用训练数据做测试数据。为此,我们会保留一部分数据进行交叉检验。
这样我们就会得到训练误差和测试误差,当复杂的模型下,可能训练的准确率是100%,但是测试时效果可能只是比随机猜测好一点。
在许多实际应用中,数据是不充足的。为了选择更好的模型,可以采用交叉检验方法。 交叉检验的基本想法是重复地使用数据;把给定数据进行切分,将切分的数据集组合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此基础上反复地进行训练、测试以及模型选择。
应用最多的是S折交叉检验(S-fold cross validation),方法如下:首先随机地将已给数据切分为S个互不相交的大小相同的子集;然后利用S-1个子集的数据训练模型,利用余下的子集测试 模型;将这一过程对可能的S种选择重复进行;最后选出S次评测中平均测试误差最小的模型。
如上图,我们将数据集分成5部分,即5-fold交叉检验。接下来,我们可以对每一个fold生成一个模型,留出20%的数据进行检验。
留一交叉检验(leave-one-out cross validation)是S折交叉检验的特殊情形,是S为给定数据集的容量时情形。我们可以从训练数据中挑选一个样本,然后拿其他训练数据得到模型,最后看该模型是否能将这个挑出来的样本正确的分类。
def learn_model(features,labels): bestAccuracy = -1.0 for fi in xrange(features.shape[1]): thresh = features[:,fi].copy() thresh.sort() for t in thresh: pred = (features[:,fi] > t) acc = (pred == labels).mean() if acc > bestAccuracy: bestAccuracy = acc; bestFeatureIndex = fi; bestThreshold = t; ''' print 'Best Accuracy:\t\t',bestAccuracy print 'Best Feature Index:\t',bestFeatureIndex print 'Best Threshold:\t\t',bestThreshold ''' return {'dim':bestFeatureIndex, 'thresh':bestThreshold, 'accuracy':bestAccuracy} def apply_model(features,labels,model): prediction = (features[:,model['dim']] > model['thresh']) return prediction #-----------cross validation------------- error = 0.0 for ei in range(len(irisFeatures)): # select all but the one at position 'ei': training = np.ones(len(irisFeatures), bool) training[ei] = False testing = ~training model = learn_model(irisFeatures[training], isVirginica[training]) predictions = apply_model(irisFeatures[testing], isVirginica[testing], model) error += np.sum(predictions != isVirginica[testing])
上面的程序,我们用所有的样本对一系列的模型进行了测试,最终的估计说明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对于上面对数据集进行划分时,我们需要注意平衡分配数据。如果对于一个子集,所有的数据都来自一个类别,则结果没有代表性。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利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训练,交叉检验过程给出了这个模型泛化能力的估计。
Wiki:Iris flower data set
Building Machine Learning Systems with Python
转载请注明作者Jason Ding及其出处
Github主页(http://jasonding1354.github.io/)
CSDN博客(http://blog.csdn.net/jasonding1354)
简书主页(http://www.jianshu.com/users/2bd9b48f6ea8/latest_articles)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若不方便扫码,搜微信号:CDAshujufenxi
在 MySQL 数据查询中,“按顺序计数” 是高频需求 —— 例如 “统计近 7 天每日订单量”“按用户 ID 顺序展示消费记录”“按产品 ...
2025-10-31在数据分析中,“累计百分比” 是衡量 “部分与整体关系” 的核心指标 —— 它通过 “逐步累加的占比”,直观呈现数据的分布特征 ...
2025-10-31在 CDA(Certified Data Analyst)数据分析师的工作中,“二分类预测” 是高频需求 —— 例如 “预测用户是否会流失”“判断客户 ...
2025-10-31在 MySQL 实际应用中,“频繁写入同一表” 是常见场景 —— 如实时日志存储(用户操作日志、系统运行日志)、高频交易记录(支付 ...
2025-10-30为帮助教育工作者、研究者科学分析 “班级规模” 与 “平均成绩” 的关联关系,我将从相关系数的核心定义与类型切入,详解 “数 ...
2025-10-30对 CDA(Certified Data Analyst)数据分析师而言,“相关系数” 不是简单的数字计算,而是 “从业务问题出发,量化变量间关联强 ...
2025-10-30在构建前向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简称 FNN)时,“隐藏层数目设多少?每个隐藏层该放多少个神经元?” 是每个 ...
2025-10-29这个问题切中了 Excel 用户的常见困惑 —— 将 “数据可视化工具” 与 “数据挖掘算法” 的功能边界混淆。核心结论是:Excel 透 ...
2025-10-29在 CDA(Certified Data Analyst)数据分析师的工作中,“多组数据差异验证” 是高频需求 —— 例如 “3 家门店的销售额是否有显 ...
2025-10-29在数据分析中,“正态分布” 是许多统计方法(如 t 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的核心假设 —— 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时,统计检验的 ...
2025-10-28箱线图(Box Plot)作为展示数据分布的核心统计图表,能直观呈现数据的中位数、四分位数、离散程度与异常值,是质量控制、实验分 ...
2025-10-28在 CDA(Certified Data Analyst)数据分析师的工作中,“分类变量关联分析” 是高频需求 —— 例如 “用户性别是否影响支付方式 ...
2025-10-28在数据可视化领域,单一图表往往难以承载多维度信息 —— 力导向图擅长展现节点间的关联结构与空间分布,却无法直观呈现 “流量 ...
2025-10-27这个问题问到了 Tableau 中两个核心行级函数的经典组合,理解它能帮你快速实现 “相对位置占比” 的分析需求。“index ()/size ( ...
2025-10-27对 CDA(Certified Data Analyst)数据分析师而言,“假设检验” 绝非 “套用统计公式的机械操作”,而是 “将模糊的业务猜想转 ...
2025-10-27在数字化运营中,“凭感觉做决策” 早已成为过去式 —— 运营指标作为业务增长的 “晴雨表” 与 “导航仪”,直接决定了运营动作 ...
2025-10-24在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训练中,“卷积层(Conv)后是否添加归一化(如 BN、LN)和激活函数(如 ReLU、GELU)” 是每个开发者都 ...
2025-10-24在数据决策链条中,“统计分析” 是挖掘数据规律的核心,“可视化” 是呈现规律的桥梁 ——CDA(Certified Data Analyst)数据分 ...
2025-10-24在 “神经网络与卡尔曼滤波融合” 的理论基础上,Python 凭借其丰富的科学计算库(NumPy、FilterPy)、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T ...
2025-10-23在工业控制、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气象预测等领域,“状态估计” 是核心任务 —— 即从含噪声的观测数据中,精准推断系统的真 ...
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