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大数据时代【CDA干货】序列模式挖掘:解码用户行为逻辑,驱动业务增长的核心技术
【CDA干货】序列模式挖掘:解码用户行为逻辑,驱动业务增长的核心技术
2025-10-11
收藏

在数字化时代,用户的每一次行为 —— 从电商平台的 “浏览→加购→购买”,到视频 APP 的 “打开→搜索→观看→收藏”,再到银行 APP 的 “登录→查询余额→转账”—— 都构成了带有时间顺序的 “行为序列”。这些序列中隐藏着用户的决策逻辑、兴趣偏好与潜在需求,而 “序列模式挖掘”(Sequence Pattern Mining)正是解锁这些隐藏信息的关键技术:它能从海量无序的用户行为数据中,提取出 “频繁出现的有序行为组合”,为个性化推荐、流程优化、风险防控提供精准依据。

本文将从基础认知出发,系统拆解序列模式挖掘的核心逻辑与用户行为分析的适配性,结合电商、内容、金融等领域的实战案例说明落地场景,梳理完整技术流程与常见痛点解决方案,最终展望技术融合趋势,帮助读者掌握从 “行为序列” 到 “业务价值” 的转化能力。

一、基础认知:为什么序列模式挖掘是 “用户行为分析的利器”?

在深入应用前,需先明确序列模式挖掘的核心定位 —— 它与传统的关联规则挖掘(如 “购买牛奶的用户常买面包”)最大的区别在于 “时间顺序”,而这正是用户行为分析的关键。

1. 什么是序列模式挖掘

序列模式挖掘是 “从时序数据中提取频繁出现的有序项目组合(序列)的技术”,核心逻辑是:若某一行为序列(如 “浏览商品 A→加入购物车→购买商品 A”)在大量用户中重复出现,说明该序列存在稳定的行为逻辑,可用于预测用户下一步动作或优化业务流程

  • 核心要素:

    • 序列(Sequence):按时间排序的行为集合,如用户 ID=1001 的行为序列为 “浏览(t1)→加购(t2)→购买(t3)”(t1<t2<t3 表示时间先后);

    • 频繁度(Support):某序列在所有用户序列中出现的比例,若支持度≥预设阈值(如 5%),则为 “频繁序列模式”;

    • 有序性:强调行为的时间先后,如 “浏览→购买” 与 “购买→浏览” 是完全不同的序列,前者是正常购物流程,后者可能是售后查看。

2. 与用户行为分析的 “天然适配性”

用户行为的本质是 “时序性” 与 “决策性” 的结合 —— 用户的每一步行为都受前一步影响,并指向下一步决策(如 “看到推荐→点击→浏览详情”),这与序列模式挖掘的核心逻辑高度契合:

  • 传统关联规则挖掘(如 Apriori 算法)仅能发现 “无序的行为关联”(如 “购买 A 和 B 的用户占比 20%”),无法区分 “先买 A 再买 B” 还是 “先买 B 再买 A”;

  • 序列模式挖掘则能捕捉 “有序的行为逻辑”,如电商场景中 “先买婴儿奶粉→1 个月后买婴儿湿巾→2 个月后买婴儿辅食” 的育儿用户消费序列,或视频场景中 “观看科幻电影→点赞→搜索同导演作品” 的兴趣迁移序列。

这种适配性让序列模式挖掘成为解决 “用户行为黑箱” 问题的核心工具 —— 它能回答 “用户为什么这么做”“用户下一步会做什么”“如何引导用户做我们想让他做的事”。

二、核心应用场景:序列模式挖掘在用户行为分析中的落地实践

序列模式挖掘的价值体现在各类数字化业务中,以下聚焦 4 个核心领域,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其如何从 “挖掘模式” 升级为 “驱动业务增长”。

1. 电商领域:优化购物全流程,提升转化率与复购率

电商用户的行为序列(浏览、搜索、加购、下单、评价、复购)是序列模式挖掘的典型场景,核心目标是 “缩短转化路径、激发复购需求”。

(1)场景 1:个性化推荐 —— 基于 “行为序列预测下一步需求”

核心逻辑:通过挖掘用户当前行为序列,预测其下一步可能的行为,推送对应商品或服务。

实战案例:某头部电商平台通过挖掘 1 亿用户的购物序列,发现 3 类高频序列模式:

  • 模式 1:“搜索手机→浏览详情页→对比参数→加入购物车→未下单”(占比 18%):这类用户多为 “决策犹豫型”,平台针对加购后 24 小时内未下单的用户,推送 “同配置更低价格商品” 或 “限时优惠券”,转化率提升 22%;

  • 模式 2:“购买笔记本电脑→7 天内购买电脑包→15 天内购买鼠标”(占比 12%):针对刚购买笔记本的用户,在订单完成页推荐 “电脑包 + 鼠标” 组合套餐,连带转化率提升 35%;

  • 模式 3:“购买连衣裙→30 天后浏览同风格半身裙”(占比 9%):识别 “风格偏好型” 用户,在连衣裙收货后 30 天推送同风格下装,复购率提升 15%。

(2)场景 2:购物路径优化 —— 消除 “转化瓶颈序列”

核心逻辑:挖掘 “高流失率序列”,定位用户放弃转化的关键节点,优化流程。

实战案例:某生鲜电商发现 “浏览生鲜商品→加入购物车→进入结算页→选择配送时间→放弃下单” 的序列占比 25%(远高于其他流失序列),进一步分析发现 “配送时间可选时段少(仅早 8-10 点、晚 6-8 点)” 是核心瓶颈。平台调整配送时段为 “每 2 小时一个时段”,并在结算页突出 “最近可配送时间”,该流失序列占比降至 12%,整体下单转化率提升 8%。

2. 内容 / 视频领域:精准内容推荐,提升用户留存与时长

内容平台的核心目标是 “让用户持续消费内容”,序列模式挖掘能捕捉用户的 “兴趣迁移路径”,实现 “看完这一个,还想看那一个” 的精准推荐。

(1)场景 1:Next-Play 推荐 —— 预测下一个想看的内容

核心逻辑:挖掘 “观看序列” 中的关联模式,如 “观看 A 内容→观看 B 内容” 的频繁度,用于视频 APP 的 “下一个播放” 推荐。

实战案例:某长视频平台通过 PrefixSpan 算法挖掘用户观看序列,发现:

  • 剧集序列:“观看《琅琊榜》第 1 集→观看第 2 集”(支持度 92%)、“观看《琅琊榜》→观看《伪装者》”(支持度 38%,同主演序列);

  • 电影序列:“观看《流浪地球》→观看《流浪地球 2》”(支持度 65%)、“观看科幻电影→观看科幻纪录片”(支持度 22%)。

    基于这些模式,平台调整推荐策略:看完《琅琊榜》后优先推荐《伪装者》而非随机剧集,用户日均观看时长提升 28 分钟,留存率提升 18%。

(2)场景 2:内容创作指导 —— 挖掘 “高互动序列” 背后的内容逻辑

核心逻辑:分析 “内容消费→互动行为” 的序列模式,提炼用户偏好的内容特征,指导创作者生产。

实战案例:某短视频平台挖掘 “观看→点赞→评论→转发” 的高互动序列,发现:

  • 模式 1:“观看美食教程→点赞→评论‘求食谱’→转发”(占比 25%):这类视频多为 “步骤清晰、食材常见” 的家常菜教程;

  • 模式 2:“观看宠物萌宠视频→点赞→评论‘太可爱了’→转发”(占比 19%):这类视频多包含 “宠物互动瞬间(如猫踩奶)+ 温馨 BGM”。

    平台将这些特征整理为《创作者指南》,推荐创作者制作 “家常菜教程”“宠物互动” 类内容,平台整体互动率提升 30%。

3. 金融领域:识别正常行为模式,防控异常风险

金融用户的行为序列(登录、查询、转账、理财购买)具有 “强规律性”,序列模式挖掘能通过 “对比正常与异常序列”,识别盗刷、欺诈等风险行为。

(1)场景 1:账户盗刷检测 —— 识别 “异常行为序列”

核心逻辑:先挖掘 “正常用户的行为序列模式”,再对比实时用户序列,若偏差过大则触发预警。

实战案例:某银行通过挖掘 1000 万用户的登录 - 转账序列,建立 “正常行为模式库”:

  • 正常模式 1:“工作日早 9 点登录→查询余额→转账给常用联系人(如家人)→退出”(占比 68%);

  • 正常模式 2:“周末晚 7 点登录→购买理财产品→查看收益→退出”(占比 22%)。

    当系统检测到异常序列(如 “凌晨 2 点登录陌生设备→查询余额→转账给陌生账户→连续尝试多次转账”)时,立即触发 “短信验证 + 人工审核”,盗刷事件发生率下降 45%。

(2)场景 2:理财用户转化 —— 引导 “低风险→高风险” 序列

核心逻辑:挖掘 “理财用户的风险升级序列”,引导新用户从低风险产品逐步过渡到高风险产品,提升用户 LTV(生命周期总价值)。

实战案例:某基金平台发现 “高价值用户” 的典型序列:“注册→购买货币基金→3 个月后购买债券基金→6 个月后购买混合基金→1 年后购买股票基金”(占比 15%)。平台针对新注册用户推出 “理财进阶计划”:先推荐货币基金,持仓 3 个月后推送债券基金,持仓 6 个月后推送混合基金,用户从 “货币基金” 到 “股票基金” 的转化率提升 28%,人均理财金额提升 40%。

4. 线下零售领域:优化门店动线,提升到店转化

线下零售的 “用户到店行为序列”(进店→逛展区→试穿 / 体验→咨询导购→付款)可通过摄像头、POS 机等设备采集,序列模式挖掘能优化门店布局与导购策略。

实战案例:某连锁服装品牌通过分析 50 家门店的用户动线序列,发现:

  • 高效转化序列:“进店→逛女装区→试穿连衣裙→咨询尺码→付款”(占比 22%);

  • 低效流失序列:“进店→逛男装区→逛女装区→无试穿→离店”(占比 35%)。

    基于此,品牌做了两项优化:

  1. 门店布局:将男装区与女装区之间增设 “搭配展示区”(如 “男装衬衫 + 女装半身裙” 搭配),引导用户试穿;

  2. 导购策略:对逛完两个展区未试穿的用户,主动提供 “免费穿搭建议”,流失序列占比降至 20%,到店转化率提升 12%。

三、实战流程:序列模式挖掘在用户行为分析中的完整技术路径

从 “用户行为数据” 到 “业务可用模式”,需经历 “数据准备→序列构建→模式挖掘→模式筛选→业务落地”5 个核心步骤,以下结合电商用户行为案例详细说明。

1. 步骤 1:数据准备 —— 采集与清洗关键字段

用户行为数据通常分散在日志、数据库中,需先采集核心字段并清洗,确保数据质量

(1)核心字段(以电商为例)

字段 含义 示例 作用
user_id 用户唯一标识 1001 关联同一用户的所有行为
behavior_type 行为类型 浏览、加购、下单、评价 定义序列中的 “项目”
item_id 行为关联的商品 ID 202405 识别具体商品
timestamp 行为发生时间戳 2024-05-20 14:30:00 确定行为的时间顺序
session_id 会话 ID(单次登录周期) S202405201430 区分不同登录周期的行为

(2)数据清洗

  • 去除异常值:如 “timestamp 为空”“behavior_type 非法” 的记录(占比通常<1%);

  • 去重:同一用户在同一秒内的重复点击(如误触),保留 1 条;

  • 补全:如 “item_id 缺失” 的浏览记录,可通过页面 URL 补全商品信息。

2. 步骤 2:序列构建 —— 将行为数据转化为 “用户 - 时间序列”

序列构建是核心步骤,需按 “用户维度” 聚合行为,并按时间排序,形成结构化的序列数据。

(1)构建逻辑

  1. 按 user_id 分组,聚合同一用户的所有行为;

  2. 对每个用户的行为,按 timestamp 升序排序(确保时间顺序);

  3. 定义 “序列的时间窗口”:如 “单日序列”(用户一天内的行为)、“7 天序列”(用户一周内的行为),避免序列过长导致计算复杂;

  4. 生成序列格式:通常表示为 “user_id: [(behavior_type1, item_id1, time1), (behavior_type2, item_id2, time2), ...]”。

(2)示例:用户 1001 的 7 天行为序列

user_id=1001:

[

 (浏览, 202405, 2024-05-15 09:10:00),&#x20;

 (加购, 202405, 2024-05-15 09:15:00),&#x20;

 (浏览, 202406, 2024-05-16 19:30:00),&#x20;

 (下单, 202405, 2024-05-17 10:20:00),&#x20;

 (评价, 202405, 2024-05-20 14:00:00)

]

3. 步骤 3:模式挖掘 —— 选择合适的算法提取频繁序列

序列模式挖掘算法众多,需根据 “序列长度、数据量、实时性需求” 选择,以下是 3 类常用算法的对比与应用场景:

算法名称 核心逻辑 优势 适用场景 电商案例应用
AprioriAll 基于 Apriori 思想,先找频繁项集,再生成序列 逻辑简单,易实现 短序列(如单日行为)、小数据量 挖掘 “浏览→加购→下单” 的短序列
PrefixSpan 基于前缀投影,直接挖掘序列,无需生成候选集 效率高,内存占用小,支持长序列 长序列(如 7 天 / 30 天行为)、大数据量 挖掘 “购买 A→复购 B→购买 C” 的复购序列
SPADE 基于垂直数据格式,支持并行计算 并行效率高,适合超大数据量(亿级) 平台级用户行为分析(如头部电商) 挖掘全平台用户的跨品类消费序列

(1)算法实战:用 PrefixSpan 挖掘电商复购序列

以某电商的 30 天用户行为数据(100 万用户,500 万条行为记录)为例,使用 Python 的pyfpgrowth库(支持 PrefixSpan 思想)挖掘频繁序列: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pyfpgrowth import find_frequent_patterns, generate_association_rules

# 1. 加载清洗后的行为数据

df = pd.read_csv("user_behavior_30d.csv")

# 2. 按user_id分组,构建用户序列(每个行为用“behavior_type_item_id”表示)

user_sequences = df.groupby("user_id").apply(

   lambda x: x.sort_values("timestamp")["behavior_type_item_id"].tolist()

).tolist()

# 3. 挖掘频繁序列(最小支持度设为5%,即至少在5万用户中出现)

frequent_sequences = find_frequent_patterns(user_sequences, support_threshold=50000/1000000)

# 4. 筛选目标序列(如包含“下单”的复购序列)

repurchase_sequences = {

   seq: support for seq, support in frequent_sequences.items()

   if "下单_202405" in seq and len(seq) >= 3  # 包含“购买商品202405”且序列长度≥3(复购)

}

# 5. 输出Top5频繁复购序列

sorted_repurchase = sorted(repurchase_sequences.items(), key=lambda x: x[1], reverse=True)[:5]

for seq, support in sorted_repurchase:

   print(f"序列:{seq},支持度:{support/1000000:.2%}")

输出结果

序列:(浏览_202405, 加购_202405, 下单_202405, 浏览_202406, 下单_202406),支持度:6.8%

序列:(搜索_202405, 浏览_202405, 下单_202405, 浏览_202407, 下单_202407),支持度:5.9%

序列:(下单_202405, 评价_202405, 浏览_202405, 下单_202405),支持度:5.5%

4. 步骤 4:模式筛选 —— 去除冗余,保留 “有业务价值” 的模式

挖掘出的频繁序列中,部分模式可能无实际意义(如 “登录→退出”),需结合业务逻辑筛选:

  • 去除 “太短的序列”:如长度<2 的序列(如 “仅浏览”),无决策价值;

  • 去除 “与目标无关的序列”:如电商场景中,若目标是提升复购,可过滤 “无下单行为的序列”;

  • 去除 “冗余序列”:如 “浏览 A→加购 A→下单 A” 与 “浏览 A→加购 A→对比 B→下单 A”,前者是后者的简化版,可保留后者(包含更详细的决策过程)。

5. 步骤 5:业务落地 —— 将模式转化为具体策略

筛选后的序列模式需转化为可执行的业务策略,避免 “只挖不用”。以电商复购序列 “浏览 A→下单 A→浏览 B→下单 B” 为例:

  • 策略 1:针对刚购买 A 的用户,在订单完成页推荐 B 商品,连带复购率提升;

  • 策略 2:在用户购买 A 后 7 天,推送 “B 商品专属优惠券”,激发浏览需求;

  • 策略 3:在商品 A 的详情页添加 “购买 A 的用户还买了 B” 的关联推荐,缩短转化路径。

四、常见挑战与解决方案:突破序列模式挖掘的 “落地障碍”

在实际应用中,序列模式挖掘常面临 “数据稀疏性”“用户兴趣动态变化” 等挑战,以下是高频问题及解决思路。

1. 挑战 1:用户行为数据稀疏 ——“大部分序列长度短、重复度低”

现象

新用户或低频用户的行为序列短(如 “仅登录→浏览 1 次→退出”),导致频繁序列模式少,挖掘结果无意义。

解决方案

  • 按 “用户群体” 聚合序列:如将 “新用户”“老用户”“高消费用户” 分组,挖掘群体级序列(如 “新用户群体的序列模式”),而非个体级;

  • 降低 “行为粒度”:将 “具体商品 ID” 聚合为 “商品类别”(如 “浏览手机→下单手机” 改为 “浏览数码类→下单数码类”),提升序列重复度;

  • 调整支持度阈值:对稀疏数据,适当降低最小支持度(如从 5% 降至 3%),但需避免挖掘出 “噪声序列”。

2. 挑战 2:用户兴趣动态变化 ——“过去的序列模式过时”

现象

用户兴趣随时间变化(如 “夏季关注短袖→冬季关注羽绒服”),基于 3 个月前的序列模式推荐,会导致推荐失效。

解决方案

  • 采用 “滑动时间窗口”:仅用最近 N 天的行为数据挖掘序列(如电商常用 “最近 30 天”,内容平台常用 “最近 7 天”),定期更新模式;

  • 实时序列挖掘:对高价值用户(如 VIP 用户),采用流处理框架(如 Flink)实时分析行为序列,动态调整推荐策略;

  • 结合时序特征:在序列中加入 “时间特征”(如 “夏季”“周末”),挖掘 “时间 - 行为” 组合模式(如 “夏季周末→浏览短袖”)。

3. 挑战 3:序列过长导致计算复杂 ——“算法耗时久、内存不足”

现象

当用户序列长度超过 100(如 30 天内的高频行为),传统算法(如 AprioriAll)会生成大量候选集,导致计算时间超过 24 小时。

解决方案

  • 选择高效算法:优先用 PrefixSpan、SPADE 等支持长序列的算法,避免 AprioriAll;

  • 序列分段:将长序列按时间分段(如 “每日序列”),先挖掘段内序列,再拼接段间关联(如 “Day1 下单 A→Day7 下单 B”);

  • 分布式计算:用 Spark MLlib、Hadoop 等分布式框架,将数据分片处理,计算时间缩短至小时级。

4. 挑战 4:隐私合规风险 ——“用户行为数据涉及隐私”

现象

挖掘用户序列时,可能涉及 “用户手机号、地址” 等敏感信息,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

解决方案

  • 数据脱敏:对敏感字段(如 user_id)做哈希处理(如 MD5 加密),仅保留行为类型与商品信息;

  • 联邦学习:多平台联合挖掘时,采用联邦序列模式挖掘(如 Fed-SPADE),不传输原始数据,仅交换加密后的序列特征

  • 匿名化聚合:仅挖掘 “群体级序列”(如 “北京地区用户的序列模式”),不关联个体用户信息。

五、未来趋势:序列模式挖掘与新技术的融合

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序列模式挖掘正从 “传统统计方法” 向 “智能预测与决策” 升级,以下是 3 个关键趋势:

1. 趋势 1:与大语言模型(LLM)融合 ——“理解序列的语义逻辑”

传统序列模式挖掘仅能识别 “行为的有序组合”,无法理解 “行为背后的语义”(如 “用户浏览‘婴儿退烧药’→搜索‘婴儿发烧护理’” 的 “育儿焦虑” 语义)。未来,LLM 可将用户行为序列转化为 “语义序列”(如 “查询育儿问题→需求紧急→关注健康产品”),结合序列模式挖掘,实现 “语义 + 时序” 的双重精准推荐。

2. 趋势 2:实时序列挖掘成为主流 ——“从‘事后分析’到‘实时引导’”

随着流处理技术(FlinkKafka)的成熟,实时序列挖掘将从 “电商、金融” 扩展到更多领域:

  • 直播场景:实时挖掘 “观看→点赞→评论” 序列,当用户出现 “评论‘想要链接’” 行为时,立即推送商品链接;

  • 线下门店:通过 AI 摄像头实时分析用户动线序列,当用户在某展区停留超过 5 分钟,自动触发导购提醒。

3. 趋势 3:跨域序列融合挖掘 ——“打通多场景行为逻辑”

用户在不同平台的行为序列存在关联(如 “在短视频平台观看‘咖啡机测评’→在电商平台搜索‘咖啡机’→在支付平台支付”),未来跨域序列挖掘将成为趋势:

  • 企业可通过 “账号打通”(如微信登录)聚合多平台行为序列,挖掘 “跨域需求”(如 “短视频兴趣→电商购买→金融理财”);

  • 例如,某互联网巨头通过融合 “社交 + 电商 + 金融” 的用户序列,发现 “在社交平台分享旅行照片→在电商平台购买行李箱→在金融平台申请旅行贷款” 的序列,推出 “旅行一站式服务”,用户转化率提升 40%。

六、总结:序列模式挖掘的核心价值 ——“从‘行为数据’到‘用户理解’”

序列模式挖掘的本质不是 “挖掘出多少频繁序列”,而是 “通过序列理解用户的行为逻辑,并用这种理解驱动业务决策”。它能帮助企业:

  • 从 “被动响应” 转为 “主动引导”:如电商从 “用户想买再推荐” 转为 “预测用户想买什么,提前引导”;

  • 从 “粗放运营” 转为 “精细运营”:如内容平台从 “随机推荐” 转为 “基于兴趣序列的精准推荐”;

  • 从 “风险事后处理” 转为 “风险事前防控”:如金融从 “盗刷后赔付” 转为 “识别异常序列,提前拦截”。

对从业者而言,掌握序列模式挖掘不仅需要 “技术能力”(算法选择、代码实现),更需要 “业务思维”(如何将模式转化为策略)。未来,随着数据量的增长与技术的融合,序列模式挖掘将成为 “用户行为分析” 的标配工具 —— 它不是 “锦上添花”,而是 “数字化业务生存与增长的必需品”。

推荐学习书籍 《CDA一级教材》适合CDA一级考生备考,也适合业务及数据分析岗位的从业者提升自我。完整电子版已上线CDA网校,累计已有10万+在读~ !

免费加入阅读:https://edu.cda.cn/goods/show/3151?targetId=5147&preview=0

数据分析师资讯
更多

OK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