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时代,票房不再是唯一
经历了数代学院派导演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产业化白手起家的拓荒,电影不再只是“声光电”的艺术形式,更开启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市场化运作的时代。众多资本的涌入,一方面创造出巨大的利益空间,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行业内部的“鱼龙混杂”——创作者的良莠不齐,伴之以评论界的莫衷一是,网络世界的众说纷纭,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乱象频生。
群龙无首:电影评估共识性缺失
一般而言,常态文艺评价体系中文艺作品的传播效应,也许和老百姓的喜好息息相关,而其艺术质量的高下,往往取决于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的评价意见。然而,信息时代的来临,发声渠道的多样化,却让“专家”地位岌岌可危。
“一些所谓的‘专家’常常只说‘溢美之词’”“太缺乏同行之间相互辩论的氛围”“被权力和资本绑架”是当下的专家群体常常受到的指责。具体到电影行业,则更多体现为学术界在电影艺术价值判断方面的混乱。不同学者、不同场合、不同媒介在话语上的参差,加之背靠专家的各类评奖不断被权力关系裹挟,一些“专家”在公众心目中沦为“砖家”,公信力一落千丈。
专家群体共识性的下降,并不代表公众话语能取而代之,因其内部本就呈现出鱼龙混杂的“非理性”。相比于公正的评估,网民更倾向于狂欢式“站队”,比如近年来围绕《小时代》《后会无期》等电影出现的粉丝战争,正是其典型症状——如此任性的口舌之争,共识性从何谈起?此外,一些民间电影评分网站如豆瓣、时光网等,在电影评估和影迷互动等方面的确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算法规则的粗糙、参与人员的随意性以及资本渗透的加速,其公正性与客观性也面临严峻挑战。
环顾四周,中国电影似乎身陷评价体系混乱的困局。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市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毕竟是大势所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电影市场兴衰高下究竟应由谁来裁断,作为完善产业的权威评价体系又该如何构建?
革故鼎新:中国电影产业指数诞生
2015年9月18日,在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吉林省吉林市举办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暨电影教育和产业发展委员会2015年年会”。这次会议上,一份名为《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研究》的研究报告,吸引了众多与会人员的关注,而项目的主持者则是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
“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问题,要宏观而长远地看。”从2013年起,身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产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的侯光明,就和副所长刘正山一起,开始了整个项目的数据搜集和调研。作为国内发布的首个综合性的电影产业指数,其成果也为电影评估共识性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其实,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用大数据思维将产业形势指数化的尝试屡见不鲜,但对于文化领域而言,步伐却似乎显得缓慢,且更多局限在微观研究领域。“许多电影人总觉得电影的本质在于艺术性,在于主观评价而非量化评估,因此很少用标准化、数据化的方式去综合考量电影行业。”在中国传媒大学讲师龙思薇看来,中国电影产业指数作为产业背景下的宏观指标被提出,具有“革故鼎新”的意义。
“我们的电影发展环境是比较好的,像硬件环境方面,投资环境、政策环境都不错,总的银幕数和影院数也是很可观的。然而从‘效益’来讲,每块银幕的平均观影人次和票房数却不尽如人意,这会拉低产业的整体数值。”综合报告数据,侯光明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票房数据漂亮,不等于电影产业综合发展好。“我们可以算是电影大国,但离电影强国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这对于空前膨胀的中国电影市场而言,不啻为一味苦口良药。
路在何方:行业呼吁综合性评估
1895年,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距今已整整120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对电影艺术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欧洲,而电影产业的引领者则是美国。相比于好莱坞电影成熟的产业体系和完善的评估制度,中国电影无论是在数据基础、评奖机制还是第三方评估等领域,都刚刚起步。而无论是出品方还是影评人,似乎都囿于文艺作品“生产—接受”的主观视角——这显然无法满足当下电影市场客观评估的需求。
侯光明指出,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的诞生,旨在“给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也给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然而“海外竞争力”这一指标,由于数据搜集等原因在综合指数中却无法体现出来。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所领衔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数据调研,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连续开展五年,也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产业评估的空白。
“以今年的调研为例,我们采取多阶段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的方式,向全球五大洲66个国家共投递并收回有效问卷1592份,在SPSS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相当有益的结论。”黄会林介绍说,其年度报告《银皮书》显示,中国电影在国外仍属“非主流”电影,其中现代题材的电影发展明显滞后。“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国产电影对于展现国家的飞速发展,并没有促进作用,这应该是未来需要着力的方向。”
无论是国内产业指数报告,还是海外电影传播的调研,都是从个别案例的水洼中走出来,面向整片“海洋”的壮阔之举。龙思薇认为,综合性评估的逐渐涌现,标志着国内电影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正如资本运作需要根据客观的证券指数来进行规划筹谋一样,电影产业的走向也有赖于行业的‘晴雨表’。产业评估为资本流动和政策导向提供了标尺,也可由此预测行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蛋糕”的不断做大,越来越多的民间或官方机构可能会参与到产业评估的盛宴中来。对于大数据时代的中国电影而言,我们也的确需要“说一不二”的量化标准,以更加客观的方式、经常性地为产业把脉问诊,指点迷津。正如黄会林所言,中国电影作为国家文化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靠微观上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也要在宏观上提升到战略高度,把握好准确的航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产业评估的天地大有可为。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若不方便扫码,搜微信号:CDAshujufenxi
剖析 CDA 数据分析师考试题型:解锁高效备考与答题策略 CDA(Certified Data Analyst)数据分析师考试作为衡量数据专业能力的 ...
2025-07-04SQL Server 字符串截取转日期:解锁数据处理的关键技能 在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中,数据格式的规范性是保证后续分析准确性的基础 ...
2025-07-04CDA 数据分析师视角:从数据迷雾中探寻商业真相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数据已成为企业决策的核心驱动力,CDA(Certifie ...
2025-07-04CDA 数据分析师:开启数据职业发展新征程 在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今天,数据分析师的职业价值愈发凸显。CDA(Certified D ...
2025-07-03从招聘要求看数据分析师的能力素养与职业发展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数据已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数据分析师岗位也随 ...
2025-07-03Power BI 中如何控制过滤器选择项目数并在超限时报错 引言 在使用 Power BI 进行数据可视化和分析的过程中,对过滤器的有 ...
2025-07-03把握 CDA 考试时间,开启数据分析职业之路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下,数据已成为企业决策的核心驱动力。CDA(Certified Da ...
2025-07-02CDA 证书:银行招聘中的 “黄金通行证” 在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银行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海量数据成为银行精准 ...
2025-07-02探索最优回归方程:数据背后的精准预测密码 在数据分析和统计学的广阔领域中,回归分析是揭示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而回 ...
2025-07-02CDA 数据分析师报考条件全解析:开启数据洞察之旅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驱 ...
2025-07-01深入解析 SQL 中 CASE 语句条件的执行顺序 在 SQL 编程领域,CASE语句是实现条件逻辑判断、数据转换与分类的重要工 ...
2025-07-01SPSS 中计算三个变量交集的详细指南 在数据分析领域,挖掘变量之间的潜在关系是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关键步骤。当我们需要探究 ...
2025-07-01CDA 数据分析师:就业前景广阔的新兴职业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和组织决策的重要依据。数据分析师作为负责收集 ...
2025-06-30探秘卷积层:为何一个卷积层需要两个卷积核 在深度学习的世界里,卷积神经网络(CNN)凭借其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 ...
2025-06-30探索 CDA 数据分析师在线课程:开启数据洞察之旅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数据已成为企业决策、创新与发展的核心驱 ...
2025-06-303D VLA新范式!CVPR冠军方案BridgeVLA,真机性能提升32% 编辑:LRST 【新智元导读】中科院自动化所提出BridgeVLA模型,通过将 ...
2025-06-30LSTM 为何会产生误差?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 在深度学习领域,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网络凭借其独特的记忆单元设 ...
2025-06-27LLM进入拖拽时代!只靠Prompt几秒定制大模型,效率飙升12000倍 【新智元导读】最近,来自NUS、UT Austin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创新 ...
2025-06-27探秘 z-score:数据分析中的标准化利器 在数据的海洋中,面对形态各异、尺度不同的数据,如何找到一个通用的标准来衡量数据 ...
2025-06-26Excel 中为不同柱形设置独立背景(按数据分区)的方法详解 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过程中,Excel 柱形图是展示数据的常用工 ...
202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