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精彩阅读电影“大数据”应该拥抱“大时代”_数据分析师考试
电影“大数据”应该拥抱“大时代”_数据分析师考试
2015-07-31
收藏

电影“大数据”应该拥抱“大时代”_数据分析师考试


截至7月28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创下首个50亿元单月的票房新高。其中,票房前三甲《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贡献了超过30亿元的票房。从7月9日开始内地影市已经连续19天单日票房破亿,其中有7天突破2亿,2天突破3亿。业内人士分析,今年,暑期档票房预计大约能增加20%-30%,中长期来看,暑期档票房创新高点燃了国产电影信心,国内文化产业消费空间仍然很大。(7月30日 搜狐财经) 

  这个暑期最火热的东西,除了“酷暑”,还有“电影”。单从票房来看,国产电影确实迎来了“大数据”时代,这些票房远超同时期的好莱坞电影,光鲜的数据背后是诱人的中国电影业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在笔者看来,“大数据”并不必然意味着“大时代”。 

  “大数据”是量的积累,“大时代”是质与量的优化组合。据搜狐财经报道,“截至目前,2015年度观影人次超7亿,而2014年度全年观影人次为8.3亿人次”,其中,仅仅一个7月份,累计票房已超50亿元,观影人次达1.44亿人次。从数据中我们可以读书这样一些信息,一是国产电影业发展势头很猛,二是国内观影人数越来越多,三是我们看到的只有数据。这么庞大的数据支撑,必然会形成量的优势,而这是产生“大数据”的前提。确实,从暑期档的几部电影可以看出,国产电影的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但在前不久,我们还在吐槽国产电影烂片太多,何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突飞猛进了呢?笔者一向是以最善意方式的去理解一种现象,我宁愿相信中国电影人的集体爆发,或者是灵光一闪,但至少这些电影的质量还是经得起检验的。 

  当然,“大数据”背后必然会有“滥竽充数”现象。高质量的电影卷走了票房,但一些粗制滥造、没有逻辑的电影也跟着水涨船高,“大数据”带来普天同庆,分些福利也无可厚非。但切莫主次颠倒,认为中国电影市场是供不应求的,其实,真正供不应求是的“中国好电影”,从很多观众的口碑中可以得出,我们也会向烂片说“不”。电影从业者们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但前提是要拍出优质的电影,货真价实才能形成长久的供求关系。 

  总体来说,我国电影业正在由“大数据”向“大时代”转型,电影人不能被电影市场短暂火爆的局面冲昏头脑,人们愿意花钱去看电影,更多的是去看内涵。中国电影观众的“凑热闹”心态正在转变,而这些转变应该是电影人所要观微到的。电影“大数据”应该拥抱“大时代”,而不是“见好就收”。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