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精彩阅读【统计教你谈恋爱】爱情寻觅阶段——大数定律
【统计教你谈恋爱】爱情寻觅阶段——大数定律
2014-07-07
收藏
       爱的动因源自于对美的追求,事实上,美学观点,或称对美的看法是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最初,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更注重容貌上的美,所谓的男孩要“帅” ,女孩要“靓” ,待他(她)慢慢成熟以后,观点会发生变化,对容貌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欣赏,而不是拥有,他(她)的关注点逐渐从外在转向内在。即使在在乎容貌的阶段,对容貌美的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方说最初觉得长着瓜子脸的女孩比较漂亮,后来喜欢上《倚天屠龙记》中的高圆圆,觉得圆圆的脸蛋更好看。 总之, 人们 (尤其是年轻人)对美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成熟的。当然,这里要排除《蜡笔小新》中早熟的小新,他对美的认识从一开始就误入了歧途。

       这个过程其实蕴涵了统计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大数定律,它阐释了大量随机现象的平均值具有稳定性。统计研究爱情统计学的目的就是对现象进行大量的观察,找出并分析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每个人都有他(她)的优点,有他美的一方面,每个事件都有值得称道的环节,背后都有美的影子,接触了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事情后,慢慢就会总结出“美”的真正含义,这个过程不正遵循了大数定律吗?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民族,而且这个优良的传统一直流传,我们多数人总结出了美的大数定律,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美” 。事实上,正是由于对美的看法的认同感具有一致性,往往是一个人觉得美,大家都觉得美,结果 “狼多肉少” ,“爱情市场”竞争激烈。

       自感实力差的“选手”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次美”或是“次次美” 。有鉴于大数定律中“大量”的随机现象,恋爱对象选择的理性行为似乎是接触大量的异性朋友,找出其中最“美”的,之后,勇敢者努力追求,胆小者私下暗恋。 “大量”的范围因人而异,取决于自己人际交往圈子的大小,统计上对“大量”的定义至少是30个,有时甚至是50个。(当然,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接触异性的渠道无非同学,同事+朋友,若真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多多少少加一起也该有30+异性吧……当然我也不认为可以对着30+异性都了解,但整体上大致的判断还是有的)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能保证你接触到更多的异性朋友,尤其是互联网的发达,使得网上恋爱成为时尚,人们交际的圈子,可选择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了。符合自己的条件,自己觉得满意的也越来越多。给定一个时刻,譬如你在看我这篇文章的这个时刻,在你身边的、你接触的、或者你通过网络、朋友同事介绍的异性都有可能成为你未来的另一半,相信这个观点你不会不同意。爱情的寻觅过程充满了变数,可以用统计学里的随机变量把这些变数描述出来,即每个异性朋友都是你爱情中的一个随机变量,在未来“是”或“不是”你的伴侣。当其中某个随机变量取得确定的“是”时,其
它随机变量也随之取得“不是”的值,这是爱情随机变量所特有的“自私性”,或称“排他性”。

       在爱情的寻觅阶段,自始至终贯穿了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决策”。为了达到大数定律的效果,理性的人都会尽量获得更多爱情对象的资料,如相亲、登陆交友网站、求助婚介中心、参加电视相亲等活动。最具有代表性的镜头是媒婆把一堆姑娘的照片塞到你手里,让你挑选(说到此,不得不提上海人民广场的相亲角,场面壮观,犹如女婿儿媳招聘会)。在挑选的时候基本也是符合大数定律:毕竟长得特别好看的比较少,有也很难追成功(追成功了还要担心周边的狼……);长得特别难看的也很少,撇去自身审美角度的区别,大多数的男女朋友长相性格都在社会总体比较正常的范围内(奇葩毕竟是少数)。你的下一步工作就是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或许你的整理很简单,不必像统计学那样,又是饼状图,又是柱状图,你只是将不可能或不喜欢的剔除掉。由于数据的有限性及你对对方认识的感性化,分析时所用到的统计学的数量研究方法不多,你或许只能简单的比较。分析完毕就意味着你的行动就开始了。

(下图为上海有名的人民公园相亲角……)
1.jpg
2.jpg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