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职业发展大数据奏鸣曲,听出了什么?
大数据奏鸣曲,听出了什么?
2016-01-16
收藏

大数据奏鸣曲,听出了什么?

13亿人,365天,每天50亿次搜索数据,其中114个搜索热词指数变成了一首时长5分40秒的大数据奏鸣曲,涵盖所有2015年的互联网热点。

百度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的《2015大数据奏鸣曲》一经推出,即成了互联网界和古典音乐界热议的话题。有人说,这是一次打着“互联网”“大数据”噱头的炒作;也有人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跨界尝试。

搜索热词决定旋律

“把冰冷的数据变成优美的交响乐,正是这一点打动了我。作为技术公司,我们想让大家知道,大数据可以是很温暖,甚至很浪漫的。”百度大数据交响乐项目主管李雯婷说,去年年末,负责百度年度盘点项目的她收到了下属交上来的这个创意。

开始,技术部门并不看好这个创意,因为如果完全靠搜索量的排名筛选关键词,那入选的将多为“电影”“魔兽世界”等不具代表性的词汇。几轮讨论后,项目组和技术部门引入了媒体关注度作为另一个指标,最终筛选出最具热度且最具媒体关注度的114个热词。“抢红包”“duang”“速度与激情”“一带一路”“北京冬奥”等词入选。

根据关键词在一段时间内被搜索的次数,数据工程师绘制了114条波动起伏不一的曲线。这些曲线被分进五组作为旋律基础,用来谱写大数据奏鸣曲的五个篇章。

和13亿人一起创作

“一首由数据生成旋律的交响乐?”执行这个项目的陈以说,在联系合作时,很多乐团听到这个概念都婉拒了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陈以拨通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电话,“没想到,这通十分钟不到的电话,居然就将合作谈成了。”

果断答应了合作请求的是国交演出部主任廖燕茹,“我觉得通过音乐表现大数据的想法很新颖。我们也想用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交响乐,让他们觉得古典音乐不是那么高冷和遥不可及。”

数据不会发声,需要专业人士妙手生“音”。受邀谱曲的是国家一级作曲家张朝。他将搜索曲线的波形投射到五线谱上,定义了曲线每个交点的高低旋律,之后根据旋律的起伏波动完成了乐谱和配器。

“创作这件作品,和我平时作曲的感觉都不一样。以往我是一个人在创作,而这一次,让我感到在和很多人一起合作,有13亿人帮我决定这段旋律是上行还是下行,是要‘小跳’还是‘大跳’。”张朝说,尽管这次创作是基于客观呈现出的曲线起伏,可他投入了比以往创作还要丰富的情感,“我每处理一个关键词的曲线时,就会联想到人们搜索它的情绪。我的创作要体现出数据背后丰富的感情。”历经20天忙碌的工作,张朝完成了这首奏鸣曲。

是噱头还是艺术?

《2015大数据奏鸣曲》,不少人看到这个曲名,都质疑这次合作是在利用“大数据”和“古典音乐”的噱头进行炒作,有人甚至在微博上评论说,国交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是在“拜金”。

国交日前在北京首演了这首奏鸣曲。听完整首乐曲,也有不少人肯定了这首奏鸣曲的艺术价值。国交的忠实粉丝“燕山小东”评论道:“本来,我对大数据奏鸣曲的名字感到不以为然,猜想可能就是一次乱糟糟的合演,没料到旋律还挺优美。”身为古典乐迷的数据工程师王怡雪表示:“我之前也见过把两千人唱同一首歌的声音合成在一起,宣称用‘大数据’创造了一首合唱,在我看来只是利用时下流行的概念借势而已。这首大数据奏鸣曲利用数据的方式虽浅显,但确实是一个完整的作品。”

谈及这次跨界合作,国交管乐队队长周宏说:“把数据通过音符表达出来并不算新奇稀罕的技法,20世纪初,就有音乐家利用菲波拉奇数列等数字序列创作乐曲。但我觉得这首乐曲可贵的是,作曲家没有使用生僻的音乐语言,而是通过具有典型中国音调的旋律,讲述着2015年在中国发生的故事。”

“单从音乐本身来说,这首乐曲也是个不错的作品,听得出艺术家在创作中的诚意。”乐评人徐尧评价道,从艺术价值和其达到的传播效果来说,大数据奏鸣曲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他表示,任何一种跨界尝试,只有拿出经得起考验的作品,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尝试,不然只能算噱头。

5分40秒讲完2015

5分40秒的《2015大数据奏鸣曲》分为五大部分,回顾了2015年中国互联网全年热搜事件。提琴声清扬,舒缓的慢板中,娓娓道来的是由“火车票”“春晚”“红包”等词构成的第一乐章“回家”。1分24秒后,乐曲进入第二乐章“重新出发”,节奏加快,管乐加入其中,嘹亮而富有穿透力的号声,正象征着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代表词有“飞跃冥王星”“火星救援”。第三乐章名为“离别与考验”,节奏变缓,弦乐低回婉转,使人似乎沉浸在哀痛中,组成这一段落的,是“尼泊尔地震”“叙利亚战争”“歌手姚贝娜去世”等事件。1分钟后,旋律转入激昂振奋,管乐吹响了由“北京冬奥”“恒大夺冠”“屠呦呦”等词组成的第四乐章“跋涉中的荣耀”。灵动活泼的三角铁音响起,配合提琴拨奏的声音,展开了由“互联网大会”等词构成的最后一个篇章“永不止步”。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