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A持证人阿涛哥

2020-09-30   阅读量: 631

数据分析师

​存在感法则

扫码加入数据分析学习群

存在感法则

平时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有一个误区,即与某人认识的时间长短与感情的深浅呈正相关。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家扎琼可进行了一项人际吸引与交往频率的实验研究:他将陌生人的12张照片随机分成6组,每组2人,按照如下方式展示给被实验对象,第一组展示1次,第二组展示2次,第三组展示5次,第四组展示10次,第五组展示25次,第六组一次也未展示。然后他再将全部照片展示给被实验对象,让他们依照对某人的喜爱程度按顺序进行排列,结果一种非常明显的现象产生了,照片被看的次数越多,被排在前面的机会越大。

现实生活中,如果碰到一个相貌丑陋的人,很可能对他或她没有什么好感,但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会发现,他或她不再像以前那么难看了,甚至可能觉得他或她有某种独特的魅力。人们往往对熟悉的东西有偏好、喜爱的心理定式,见面的次数越多,彼此的熟悉越深入,就容易引起好感。这就是社会交往中的“频率原则”。

这个法则最实用的地方是追女生和初入职场,追女生的时候,你只要跑得勤,别自己作死,总会在她的世界里留下痕迹,就算你长得再反人类,在女神面前出现的次数多了,也能看到顺眼了;而初入职场,作为新环境里的陌生人,要想大家能很快地接纳你,自己能很快地融入环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去做事、多跟大家沟通,这就是传说中的“刷存在感”。

写到这里,想起来俞敏洪的一个经典案例:当年俞敏洪读大学时,特别希望参加北大老师徐小平的个人沙龙,但沙龙层次很高,俞敏洪作为一个没啥突出特点的学生,是不可能被接纳的。他想了半天,最后决定每次徐小平开沙龙,他都去打下手,帮忙打开水、收拾桌子、打扫卫生,时间长了,大家开始熟悉他,他也顺利加入了这个圈子,圈子里的资源对他后来的创业帮助很大,徐小平最后也成为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之一。

所以,请记住:人际交往中,如果见面交往的次数过少,哪怕时间长,也难免因时间间隔太长而产生生疏感,即见面长不如常见面。



添加CDA认证专家【维克多阿涛】,微信号:【cdashijiazhuang】,提供数据分析指导及CDA考试秘籍。已助千人通过CDA数字化人才认证。欢迎交流,共同成长!
0.0000 0 0 关注作者 收藏

评论(0)


暂无数据

推荐课程

推荐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