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职业发展广东打造“精准扶贫”大格局:大数据+量身定制
广东打造“精准扶贫”大格局:大数据+量身定制
2015-10-17
收藏

广东打造“精准扶贫”大格局:大数据+量身定制


根据新一轮扶贫工作安排,共有2571个重点帮扶村,20.9万户相对贫困户、90.6万人,成为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扶贫对象。

毫无疑问,扶贫任务的准确瞄准是我省落实“六个精准”中的扶持对象精准的关键。为了摸清真实情况,我省探索创新“瞄准”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摸查,精准识别帮扶村、贫困户,全面建档立卡,录入电脑,通过大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为精准扶贫夯实了基础。

依据中央关于相对贫困户、重点帮扶村的相关操作程序规定,由农户自己提出申请,经村组织调查、评议、公示和批准,镇核实、县抽查并综合上报市,再由市将重点帮扶名单、相对贫困户数量情况上报到省,形成初评结果。

但这并不是最终结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初步确认的重点帮扶村、相对贫困户对象,分配落实到省直、中直驻穗单位,珠三角发达市和欠发达市,然后由帮扶单位派出驻村工作组。根据扶贫标准和当地确认的扶贫对象名单,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再次调查核实。进村摸查核实,找准扶贫对象、找到致贫原因,是2571个驻村工作组到达帮扶村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

驻村工作组通过《贫困村(户)帮扶记录簿》进行登记,依据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制定年度及3年帮扶规划,并通过电脑录入“广东扶贫信息系统”,建立了一套包含贫困户(村)在内的因何致贫、如何脱贫的大数据系统,数据直通镇、县、市、省。

“新一轮扶贫中确认的2571个重点帮扶村、20.9万户相对贫困户、90.6万人的贫困数据和脱贫动态,都可以在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中定点、定人、定村实时查询”,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数据精准锁定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通过帮扶干部驻村的实时监测,随时更新,实现数据动态监测和贫困对象动态进出。

目前,广东省扶贫信息网和以及与之对接的各县“子网”均已开通,有关市、县同时安排专人负责,积极配合做好本地网站栏目规划、信息采集、制定规章等工作。全省扶贫信息网运行机制也已完善,可通过对外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社会反映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实现扶贫政务公开。

“在制定和执行反贫计划前,要识别哪些人处于贫困状态,即贫困人群中的分布。”华南农业大学相关专家表示,在扶贫过程中建立信息电脑联网管理系统,使用大数据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细管理,我省走在全国前列,这是我省精准扶贫实行瞄准“真贫”、实施“靶向疗法”的成功前提。

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通过扶贫信息系统瞄准“真贫”外,信息系统内还详细录入了贫困户(村)的致贫原因,为落实“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对症下药,提出符合村、户实际情况及特点的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量身定制“靶向疗法”

扶持项目约190万个

确定了谁是真贫,摸清了致贫原因,下一步就要落实精准脱贫。2013年新一轮“双到”扶贫开始,7986名扶贫干部进驻被帮扶村庄,为期3年的“双到”扶贫攻坚战打响。

在此期间,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曾专程到我省调研,认为我省扶贫经验是“中国亮点、世界模式”,值得各地学习借鉴。我省扶贫凭借什么获得刘永富“点赞”?其中重要一点便是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在新一轮扶贫中,我省把2571个贫困村和20.9万户贫困户的帮扶任务、帮扶目标和具体要求,分配落实到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中直驻穗单位、珠三角7个经济发达市和贫困村贫困户所在市县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全省国有企业、社会团体,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将帮扶责任落实到个人。对于定点帮扶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负责具体分解到所属单位和部门,落实挂村挂户责任人,包括主要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责任、挂村挂户干部责任,真正做到定单位、定人、定点、定责包干扶持,保证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都有责任人挂钩联系。

按照扶贫开发“双到”制度设计,将扶贫开发的重点进一步聚焦,直接瞄准贫困村和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第一轮在2500元以下和第二轮在3480元以下的贫困户,实行“靶向疗法”,动员全社会力量,组织先富起来的珠三角地区带资金、带技术、带人员、带信息到落后地区进行帮扶,更直接、更精确地配置机关、企事业单位扶贫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定点清除贫困。

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9月,全省共实施重点帮扶村扶贫项目7.06万个、相对贫困户扶持项目184.9万个。截至2014年底,全省相对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为7023元,较帮扶前增长了一倍多,完成了年度贫困户增收目标任务;2013年至2014年实现减贫人口超过60万。贫困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到6.5万元以上,比帮扶前增长了近5倍。

“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确定帮扶资金到村到户

“资金投入最多”,这是国家扶贫办对我省“真扶贫”的充分肯定。

我省被帮扶主体多处在粤东西北地区,交通普遍落后,公共服务滞后,人居环境差,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深,对口帮扶需要投入巨大资金。要想实现被帮扶主体脱贫致富,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精准投放。

据统计,2013年至今年9月,全省各级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9.39亿元,平均每个贫困村697.73万元。其中,单位自筹资金35.81亿元;各级财政专项资金55.96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5.16亿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26.44亿元,市级财政专项资金10.22亿元,县级财政专项资金14.14亿元。行业扶贫资金56.27亿元;社会扶贫资金23.08亿元;其他资金7.9亿元。

以今年1月至9月为例,全省帮扶资金总投入为49.48亿元,其中单位自筹资金11.38亿元;各级财政专项资金14.09亿元;行业扶贫资金15.81亿元,金融信贷资金335.12万元;社会扶贫资金5.82亿元;其他资金2.36亿元。9个月时间里,全省扶贫项目建设达16963个,投入扶持资金45.40亿元。其中,生产经营类项目1651个,投入扶持资金5.58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10581个,投入扶持资金36.08亿元;民生类项目3375个,投入扶持资金3.74亿元。

如此庞大的帮扶资金投入,充分显示了省委、省政府及3599个帮扶单位坚持“扶真贫、真扶贫”的信心与决心。

为了保证扶贫资金全部到村到户,发挥整体效益,在实施“双到”政策过程中,各扶贫单位及地方党委政府严格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捆绑使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农业、交通、水利、教育、劳动等行业部门的优势,整合部门力量,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将部门、社会有限的扶贫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集中使用,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及报账制,严格控制扶贫资金的投向和使用范围,确保资金专款投入到“双到”工作中去,确保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让扶贫资金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

“两不具备”搬迁安置3年完成3.8万户任务

为解决我省石灰岩地区、高寒山区以及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地区的边远分散自然村庄群众生产生活问题,2011年,省扶贫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工作的通知》,提出“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用5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完成3000条‘两不具备’贫困村庄、6万户、30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的工作目标。

据统计,2011至2014年我省累计资金投入53.5108亿元,完成搬迁50984户,建(购)住房面积达489.4万平方米,户均96平方米,其中2013年全省搬迁安置达15471户,2014年为12853户。

今年是“两不具备”搬迁安置的收官之年,也是能否全面圆满完成5年搬迁安置6万户、30万人的关键一年。截至9月底,搬迁扶持对象已有5687户完成住房建设,占57.7%,已开工建房的搬迁农户3830户,占38.9%;未开工建房农户331户,占3.4%;全省搬迁建房开工率达96.6%。

在实施“两不具备”搬迁过程中,我省注重激发群众内源动力。“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工作的主体是搬迁的农户,能否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除了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外力帮助外,关键还是看群众自身。在开展“两不具备”搬迁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贯彻群众路线,帮助搬迁农户克服“等、靠、要”等思想,切实调动搬迁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内源动力,树立主人翁精神,为“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工作提供了主体保障。

帮扶干部还引导搬迁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推选在当地有威望、有影响,公益心强、文化素质较高、热心家乡建设的群众担任理事会成员,组成“理事会”,再通过“理事会”开展一系列重要工作,如与签订建房协议、管理补贴资金、选择建筑方、监督工程质量等,并及时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透明、及时。这样既调动了搬迁户的“主人翁”意识,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还避免了矛盾纠纷。

按照相关规定:搬迁群众每户由省级统筹补助3万元,需要搬迁村庄的村民大都属于贫困户,不少甚至属于特困户,家庭经济条件极差,除省定的补助外,还需自筹大笔资金,这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我省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尽量减轻搬迁群众的负担。

除省财政安排每户搬迁户补助1万元外,还借助“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筹集善款。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我省共安排扶贫济困日筹集的资金34240万元补助给搬迁户。另外各市、县财政资金安排补助资金15789万元,属于省“扶贫双到”村的扶持单位资助资金5135万元,搬迁农户自筹资金34.85亿元,动员外出乡贤等其它方面资金2.42亿元。这些善款和资金确保了“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工作的顺利完成。

珠三角6市帮扶8市区域协调振兴粤东西北

“全国最富的人群在广东,最穷的人群也在广东”。国务院扶贫调研组的调研报告指出:“广东不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十分严重,甚至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我省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定在2018年,就发展现状而言,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短板在粤东西北地区,尤其是这些地区的贫困农村和群众。粤东西北12个地市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还处于欠发达状态,贫困面比较大,解决贫困问题的难度也比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众多,制约着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粤东西北地区发展起来了,就能缩小贫困面,减轻贫困程度。要把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落实三大抓手的要求,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各项工作,尽快改变我省欠发达地区的落后面貌。

2013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明确要建立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地区的工作机制。对口帮扶,核心是帮扶发展,着力点在项目建设,尤其是产业项目建设,要着力推动产业项目建设落地生根。要集中力量、下大工夫招商引资,立足被帮扶市的产业基础,围绕形成主导产业,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力争引进一个龙头、带来一批配套、形成产业集群。

2013年11月,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对口帮扶关系明确,由珠三角6市对口帮扶粤东西北8市: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清远市,深圳市对口帮扶河源、汕尾市,珠海市对口帮扶阳江市,佛山市对口帮扶云浮市,东莞市对口帮扶韶关市,中山市对口帮扶潮州市。同时,帮扶市所辖县(区)与被帮扶市所辖县(区)相应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优先安排帮扶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和有省级产业园的县(区)。

在开展对口帮扶过程中,帮扶单位坚持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着力点放在“造血式”产业化扶贫上,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在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础上,推动贫困村传统农业由小型分散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了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陆汉文认为,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就是要把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创新发展相结合,把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作为全省发展的机遇,把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据统计,2013年11月到2014年底,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双方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机制,377名帮扶干部从珠三角到对口帮扶指挥部,43亿元帮扶资金注入粤东西北,共999个计划投资总额达4700亿元的产业项目引进落地。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8个被帮扶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059亿元,同比增长9.7%,高出全省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853亿元,同比增长23.1%,高出全省14.7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9亿元,同比增长17.3%。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